调研报告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建言献策 > 调研报告 >

关于恩施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7-09-13 09:19:12信息来源:阅读:

bet0365调研组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且比例较高,生产生活功能较为完备,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显的自然村或行政村。我市有29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达28个,少数民族人口达33.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0.7%,千百年来居住在我市的少数民族形成了许多的特色村寨,这是我市的一种宝贵资源财富。
  今年6月,市政协调研组在副主席李家忠的带领下,到相关市直部门和部分乡镇进行了深入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特色村寨,这对于精准扶贫、打造全域旅游、促进特色经济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成效
  据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全市民族特色较为突出的村寨有30多个。从2009年起,我市根据国家民委和财政部《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相继争取到18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被列入试点建设,具体是芭蕉侗族乡高拱桥村(枫香坡)、戽口村、寨湾村,沐抚办事处营上村,龙凤镇青堡村、龙马村、店子槽村、吉心村、双堰塘村、杉木坝村,白杨坪镇麂子渡村、熊家岩村,盛家坝乡二官寨村(小溪),白果乡金龙坝村,三岔镇莲花池村,崔家坝镇斑竹园村,红土乡石灰窑村,新塘乡下坝村。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市累计投入资金40615 万元,其中,民族专项资金投入4191万元,初步完成了18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建设,村寨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群众收入大幅度增长,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效益逐步显现。
  (一)村寨环境明显改善。几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各类项目政策机遇,以少数民族专项资金为引导,整合各类资金投入村寨建设,有效改善了各试点村寨的公路、通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在已建成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通电率达100%,公路入户率达80%以上,自来水入户率达7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0%以上,宽带入户率达50%以上。由于村寨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据测算,全年游客量达到20万人次以上。
  (二)村民收入稳步提高。目前18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共发展茶叶5万余亩,中药材7万余亩,蔬菜2万余亩,创建5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创办“农家乐”90余家,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部分村寨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芭蕉侗族乡戽口村凭借资源优势,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以茶叶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全村茶叶面积达到8500亩,其中良种茶6650亩,人均茶叶面积2.3亩,茶叶年总收入达到4000余万元;新塘乡下坝村充分利用世界唯一探明的独立硒矿资源和高山独特气候,发展高山反季节富硒蔬菜近5000亩,种植各类药材近5万亩,同时,该村还充分利用红色老区、神奇山水风光、优良生态环境和浓郁民族风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4家“农家乐”年均收入在10万元以上,村民董魁武所办的“农家乐”年收入达到50万元;沐抚办事处营上村、芭蕉侗族乡高拱桥村、盛家坝乡二官寨村,借助地处旅游景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以旅游带动村民致富;红土乡石窑村发展“窑归”、竹节人参、紫油厚朴等珍贵药材4863亩,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14000亩,有力地促进了村民增收。
  (三)民居建设彰显特色。根据各村寨不同情况,我市把“精准扶贫”“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等有关政策结合起来,采取保护与发展的方式,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要求,分别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和民居改造规划,多角度、全方位地深入挖掘村寨特色,同时,积极引导村民自主参与保护和建设特色民居,注重保护村寨环境,改变村容村貌,抓好环境卫生,全面开展清洁工程,经过几年来的努力,18个少数民族特色试点村寨完成新建特色民居1366栋,改造3996栋,保护778栋,让“特色、自然、朴素、清洁”成为了特色村寨的第一感观。
  (四)民族文化传承发展。18个少数民族特色试点村寨都建立了文化活动室、民族文化广场等文化场所,部分村寨自发成立表演队伍,广泛吸引村民参与,极大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有效的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统一,培育了一批少数民族文化名片和传承人。如芭蕉侗族乡高拱桥村的侗族博物馆;三岔镇莲花池村的“三岔傩文化”品牌;白杨坪镇熊家岩村保护和传承“灯戏”“少和”;崔家坝镇的山民歌等。目前,有4个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2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人获得“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五)民族团结深入人心。在18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建设过程中,我市始终把民族团结创建贯穿其中,通过把“科技文化中心户”“和谐平安村”“五好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机结合,以各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民族文化活动为载体,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提高了基层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18个特色村寨试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整合力量不够。近几年来,上级部门安排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资金十分有限,一个特色村寨试点建设国家只补助150万元左右,大量的建设资金需要通过其他渠道筹措,而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基础设施建设,也有特色产业发展,还有民居保护和民族文化传承,由于统筹项目资金融合度不够,仅靠民宗部门“单打独斗”远远不够,需要其他部门通力支持与配合,而其他部门各有各的工作目标,各有各的工作要求,没有形成发展合力,再加上本级财力不足,乡(镇)、村和群众自身投入又有限,从而影响全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同时,少数干部群众在认识上也存在偏差,认为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特色村寨群众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村民参与度不高,社会组织关注度不够,致使推进这项工作的进展不平衡,有的村寨推进较快,成效明显,有的村寨刚刚起步,尚无明显成效。
  二是村寨建设特色不够明显。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冲击下,造成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面临时代流失,原有的建筑风格已逐步失去民族风格,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对彰显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缺少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意识不强,较难付诸实施。在已进行旧村改造或村庄整治的部分村寨中建筑风格少数民族特色不突出。如崔家坝镇的滚龙坝村,在古村落的古民居间,夹杂着为数不少的现代化建筑,相当程度上减弱和破坏了古村落的古朴风貌和历史氛围。
  三是特色产业培植困难。调查中发现,在18个试点村寨中,少数村寨特色产业化水平不高,规模小,“公司+合作社(或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真正形成,带动能力弱。同时,个别市场存在管理滞后的问题,加之农户缺少对市场信息能够快速反应的渠道和平台,增收致富的手段不多,增收的路径比较狭窄,给特色产业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还有几个村寨产业定位不清晰,由于所选定的特色产业投入资金量大,产业建设周期长、见效慢,加之部分村民认识不够,导致部分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以持续发展。
  四是旅游接待能力不高。由于资金投入有限,景区道路普遍等级不高、路况差,旅游路里程短。现有“农家乐”、民俗客栈档次不高,接待水平低下,旅游产品开发不够,旅游商品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特色村寨景区景点停车场、厕所数量过少,标识系统不完善。
三、几点建议
  (一)要进一步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特色村寨建设是打造全域旅游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必须举全市之力,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实现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特别是民宗和旅游部门要承担起具体工作职责,切实做好统筹、协调和推进工作。二是要着眼全域旅游,推进少数民族“廊带”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全市民族特色村寨达到30个。建议着力推进“芭蕉侗族乡-白果乡-盛家坝乡”“屯堡乡-沐抚办事处”“龙凤镇-白杨坪镇-崔家坝镇”“三岔镇-新塘乡-红土乡”4条少数民族“廊带”建设,充分发挥“廊带”示范效应,为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要进一步完善多元投融资机制。市委、市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激励政策,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推进特色传统村寨项目建设。采取PPP等融资模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拓展旅游产业面,拉长产业链。同时,要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探索群众参与机制,切实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探索古宅古居以房屋产权入股、村集体统一修缮经营、统一出租等多种模式,调动村民参与保护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村民参与、合作共赢。
  (三)要进一步加快特色经济发展。一是要充分依托当地土地、林地等优势资源,结合特色村寨实际,发展好茶、果、药、蔬、烟、畜等,鼓励村民优化种养结构,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提高经济效益。要保护特有品种资源,大力发展绿色无污染的原产地“名、优、特”农牧产品,大力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二是要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充分发挥村寨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独特的优势,把经济发展与特色民居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壮大特色村寨乡村旅游。三是要培育和开发少数民族特色餐饮。引导村民重点做好、做精、做强、做大“农家乐”。四是要大力开发特色村寨旅游产品。深入挖掘民族村寨文化,将民族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到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中。同时,加大对特色村寨的包装、推介、宣传力度,提升特色村寨影响力。
  (四)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发展规划,统筹改善特色村寨生产生活条件,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特别是供水、供电、网络覆盖、连户路硬化、停车场、特色民宿、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同时,要积极开展村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村寨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建立健全村寨设施管护、环境保洁、村庄绿化和村容美化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